年流入海洋环境的塑料垃圾有800万吨,如此巨大数量的垃圾是如何从陆地流入海洋的? 我们对此可以做些什么?
在美国持续撤销各项环境承诺之际,中国能否挽救海洋污染困局?面对13亿人口产生的巨大环境消耗,中国正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将建设重心从经济增长转向环境进步。
可持续亚洲携手中外对话合作推出《八百万》系列播客,艾雅录音室联合制作,五期节目邀请各界专家从内外因深入分析海洋所面临的塑料污染危机,以及中国在这一全球挑战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在世界各地的海滩上和海洋中,塑料垃圾所处可见,这一问题正悄然改变着海洋的结构。 海洋塑料污染为什么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又为什么在亚洲尤为突出?
我们与来自学界、政界和倡议组织的专家共同讨论,了解海洋塑料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还将讨论塑料微粒问题在全球的差异性以及每年进入海洋的800万吨塑料的来源:在陆地上未经收集处理的垃圾。
嘉宾:
克雷格·利森,《塑料海洋》导演
尼克拉斯·马洛斯,海洋保护协会
马库斯·艾瑞克森,五环流研究所
威廉·罗伯森, 美国环保局区域事务应对组
切尔西·罗克曼,罗克曼实验室
珍娜·简贝克,简贝克研究组
伊莎贝尔:我认为,大家对于中国已经成为海洋大国,同时也是各种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塑料污染)之一的这种现状并不十分了解。
龙美诗:欢迎收听《八百万》系列播客节目。每年流入海洋环境的塑料垃圾有800万吨,在应对这一全球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节目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本节目由可持续发展亚洲组织,及其合作伙伴中外对话和艾雅录音室共同出品。
龙美诗:如今,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总量已经达到临界点,而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此负责。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塑料会离开海岸并进入海洋? 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又是如何处理国内大量的塑料垃圾,从而避免其进入水道呢?
首先有请伊莎贝尔·希尔顿。 伊莎贝尔创办了一个名叫“中外对话”的双语网站,该网站致力于推动人们对中国面临的迫切环境挑战的共同理解。
伊莎贝尔:我认为,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2006年我们的网站刚刚成立时,中国所秉承的还是“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环境是那些富裕国家才有能力考虑的问题,贫穷国家的条件不允许。
不久之后我发现,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收尾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其实这样的发展模式成本非常高。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也开始从政治边缘逐步进入中央核心决策的范畴,而且现在也一直如此。
我非常希望通过生态文明这个现行国家政策,能够最终减少塑料污染。
我们之前都曾经历过工业革命,都曾对环境做出过可怕的事情。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并且与他人分享这些经验。
如果我们不能同心协力解决某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解决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的机会也会很渺茫。
龙美诗:在这五期节目中,我们将共同探讨海洋塑料污染,以及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等问题。这段时间,美国正在退出很多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那么中国能否挺身而出,帮助阻止塑料流入海洋?
伊莎贝尔:此前,中国在限制塑料废物进口方面迈出了相当重要的一步。虽然中国的塑料垃圾产量很高,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其他地区进口的,这一点很重要。英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并没有主动处理自己的塑料垃圾污染问题,而是将其外包给其他国家,而中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地。
问题是,很多运到中国的垃圾实际上是不可回收的,它们的最终去处只能是海洋。这样看来,污染的源头好像就变成了中国,而不是“原产地”欧盟或者美国。如果中国现在开始停止接收欧美的塑料垃圾,那么就会迫使这些发达国家采取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这些塑料垃圾。
龙美诗:但是,从哪里开始着手呢? 是否应该推广回收? 或者直接丢给垃圾填埋场?还是采用现在越来越受欢迎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塑料垃圾是我们一次性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如果不加治理,早晚有一天它会彻底改变我们的海洋生态结构。欢迎您与我一道,共同了解如何应对这个关键挑战。
龙美诗:大家好,我是龙美诗。我在香港居住了20年。90年代初刚搬到亚洲时,我住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我还记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那时的周末总是在美丽的海滩上度过。但当我最近回到那些海滩时,却发现那里到处都是塑料垃圾!
在世界各地的海滩和海洋中,塑料无处不在。它们正改变着海洋的生态结构。
我想知道这样的结果是怎样造成的,亚洲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种挑战的。在与香港的环保人士交谈后,我了解到中国正在取得很大的进展。
那么关于全球塑料污染问题,中国能为我们带来哪些经验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本系列专题将带领大家了解中国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解决之道。我将与来自学术界、商界、政府以及呼吁解决该问题的专家进行对话,深入了解塑料污染问题的危害,以及中国的政策和投资模式如何帮助我们应对这一挑战。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为什么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如此严峻?
克雷格:对我来说,对我震动最大的是在我们拍摄海鸟的时候……
龙美诗:说话的这位名叫克雷格·利森。他执导了纪录片《塑料海洋》。克雷格对我讲述了塑料给野生动物造成的严重影响;90%的海鸟体内都含有塑料!克雷格亲眼目睹了澳大利亚海岸的豪勋爵岛上海鸥筑巢的情景…
克雷格:其中的一些鸟儿会在其他地方生活五年,然后飞回他们出生的岛上。不幸的是,他们的父母发现找寻食物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导致豪勋爵岛上的鸟儿们误食塑料,这些塑料在海上漂浮一段时间后,沾染上了海洋生物的气味。
鸟儿们把它拾起来再带回去,喂给它们的孩子。不少幼鸟的胃被充的越来越满,以至于无法再吃下其他的东西,最终被饿死。就这样,鸟儿们离开巢穴,死在了海滩上。每天早上我们沿着海滩散步时,都会发现几十只这样死去的鸟儿。
当我们解剖第一只鸟的时候,我看到从鸟的胃里掉出来很多东西,有气球结、高尔夫球座、瓶盖等等。我突然想到,这些东西我也曾用过、扔掉过。所谓“扔掉”,我曾以为,并且一再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塑料是所谓的“一次性的”,它们会自己“消失”。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我突然觉得自己也对这只鸟的死负有责任。
龙美诗:我也从来没想到,几十年来我们每天习以为常丢掉的那些塑料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接下来我对话的嘉宾名叫尼古拉斯·马洛斯。他所在的“海洋保护协会”是一家非政府组织,已组织了三十多年的全球沿海清理行动。2011年日本海啸过后,500万吨垃圾漂浮在海上,尼古拉斯曾参与捡拾这些垃圾碎片。以下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所看到的:
尼克:在香港和秘鲁,以及许多非洲国家、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很多地方,我们看到一些海滩上堆积着大量的垃圾碎片。有很多地方,花上半天的工夫也清理不干净海滩上的垃圾。可悲的是,无论你走到哪儿,都能捡到垃圾。
过去32年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很多地方甚至有增无减。那些最常见的垃圾中,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便捷的一次性产品。烟头一直是头号垃圾,其次主要是食品包装、塑料袋、饮料瓶或瓶盖等。因此,这很大程度上勾勒出了全球消费型社会的现状。
龙美诗:塑料产品真正开始风靡一时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此后产量迅猛增长,在90年代末超过了钢铁的产量。因此我问克雷格,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我们才意识到塑料对地球的影响?
克雷格:我们太习惯于使用塑料了,它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本人也是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之后,才注意到了它们的存在。我冲浪的时候本该看到在我的脚下,在海滩上和其他地方,到处都是塑料,而我没有。当我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时,我才发现处处都是它们的踪迹。
龙美诗:我也有同感。从知道这个问题开始,我就注意到我们使用和丢弃了多少塑料垃圾。当这些塑料进入海洋中,它会随着巨大的洋流运动扩散到世界各地,也就是所谓的“环流”。为了弄清楚这些“环流”究竟是什么,我打电话给马库斯·埃里克森。几年前,马库斯乘坐用塑料瓶制成的木筏,从加利福尼亚航行到夏威夷。现在他是“五大环流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我想他可以告诉我们更多的信息:
马库斯:海洋环流已存在了数百万年。简单来说,它们是海洋的循环模式。共有五大亚热带环流: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环流。因此,由于五个亚热带环流的存在,进入海洋的垃圾将随着这些环流迁徙。例如,东南亚和北美的大部分垃圾将会进入北太平洋环流。这是一个顺时针环流。加利福尼亚州丢弃的塑料瓶可能会在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漂到中国沿海,然后再过十年又回到美国。这就是环流。
龙美诗:塑料随着这些环流漂到世界各地,我们怎么才能把它们全捞上来呢?比尔·罗伯森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在美国环境保护局工作。我之前在旧金山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他时,他将塑料问题与他曾处理的漏油事件进行了对比。
威廉:应对石油泄漏首要的原则是关掉污染源,控制排放。那么塑料污染问题该如何应对?你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向水体的排放。然后希望像泄露的石油一样,生态系统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其分解成小颗粒物,从而被微生物分解掉。
龙美诗:的确,任何塑料,只要在海洋中呆一段时间,都会被分解成细小颗粒。而当这些碎片小于5毫米时,被称为微塑料。一些塑料制品,比如汽水瓶或牙刷,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被分解成微粒,其他如薄塑料袋等仅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其余的塑料制品,比如洗涤人造材料制成的衣物时脱落的微小聚乙烯,则直接以微塑料的形式进入海洋。2004年,马库斯所在的“五大环流研究所”得出结论,认为公海中90%的塑料都属于微塑料。
但是,马库斯和克雷格都强调一点,尽管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一定量的石油不成问题,但微塑料对海洋来说却是一个大问题。
马库斯:我们发现,这些微塑料可以吸附浮在海面上的各种有毒物质,诸如多氯联苯、农药、其他类型的杀虫剂、工业化学品,甚至是汽车漏出的汽油滴,都会高浓度附着在塑料上。
克雷格:这些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寻找大分子的物体附着。塑料就属此类,它就像海绵一样吸附这些有毒物质。这样一来,海洋中到处漂浮着这种危害加倍的污染物。鱼类吃掉它们后,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蓄积。附着在塑料上的毒素,由于具有亲油的特性,会脱离塑料表层并附着在鱼的脂肪组织上。这些毒素会随着大鱼吃小鱼在食物链上不断蓄积,直到到达食物链顶端,被人类吃入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